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137户东北老稻农 凭双手抱团振兴一座村庄

    信息发布者:guochuan
    2018-04-11 16:33:23   转载

    【乡村振兴在行动】137户东北老稻农 凭双手抱团振兴一座村庄

    三农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来源:央视网 2018年04月03日 15:40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A-A+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  我要分享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    央视网消息:“脱贫攻坚”四个字,好像距离我们很遥远。许多时候,人们似乎更乐于关注一位艺人恋情的公布,一部新电影的上映,或是一款新手机的发布,却不知在中国的广袤农村,仍有四千多万同胞生活在贫困中。

      2013年芦山地震后,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雅安开展灾后重建工作,探索通过“互联网+扶贫”模式,帮助当地百姓通过种植优质农产品实现脱贫增收。那一年,善品公社诞生了。

      过去四年,善品公社的足迹遍布全国6省18县,从石棉黄果柑到汉源大樱桃,再到蒙顶山红心猕猴桃,我们收获了无数农户和消费者的信任,也在成长中面对、解决了许多难题。

      中国的水稻栽培历史超过7000年,中国东北,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学界和吃货公认的优质大米产区。近年来,东北流传着一句话:东北大米看吉林,吉林大米看舒兰。

      在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双河村,就有137户农民,靠种植水稻安身立命,其中37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。2017年,他们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,种出了口感惊艳的大米。

      旧时清廷贡米 飞入寻常人家

      康熙年间,舒兰大米曾是专供清朝皇室食用的贡米。当地至今流传着一个故事:康熙率御林军在舒兰安营备膳,为一股携带稻香的清风所惊动,御厨献上烹煮的米饭,康熙品后龙颜大悦,为舒兰大米疯狂打call:“此米真乃贡米也”。

      舒兰地处“中国粳稻贡米之乡”——吉林市,位于北纬44度黄金水稻种植带,年均日照2450小时,一年一季的水稻,生长周期竟长达140多天,灌浆时间漫长而充分。

      发源于长白山的双河——拉林河与细鳞河,从南向北贯穿舒兰后,才流向下游的五常,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沛的纯净活水源。

      由于当地是牲畜禁养区,且周边无工矿企业,这个村庄唯一的“污染”,是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。稻田间经常可见“环境监测鸟”鹭鸶,或悠闲休憩,或徜徉觅食。 

      亿万年植物分解形成、厚达2米的肥沃黑土地,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,使舒兰大米粒粒饱满,色泽透亮。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、绿色无污染的稻田、规范的管理,使舒兰成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”。

      上万次弯腰 只为一颗纯净好米

      2017年年初,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,当地稻农开始组建合作社,统一品控标准,告别单打独斗,抱团闯市场。

      选种、育苗、插秧、施肥、锄草,每一个环节,都严格遵循绿色食品标准。

      每年四五月间,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分,播种、育苗、插秧、拔草,农民要弯腰上万次,这对年迈的他们而言,是个不小的挑战。育苗前祭神农,老人们会虔诚的祭上三炷香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
      秋后收割,稻子被捆成稻码子,在地里自然风干,同时继续吸收养分,约一个月后才能打场。收割打场时,村里的朝鲜族乡亲,还会穿上节日的盛装,跳起丰收舞。

      在外打拼的舒兰子女,一生也离不开舒兰大米。他们远行时,父母总会在行李箱里装上一袋沉甸甸的新米。

      十里稻花飘香 百户稻农脱贫

      平安镇双河村,是舒兰市优质水稻核心产区。村中2409位村民,40岁以下的大多在外打工。

      尤双印是双河水稻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,这几年他一直想凑齐七个人,组建一支篮球队,至今没能凑够人数。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高风险行业,一年一季的水稻,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极大。年轻人喜欢赚快钱,宁愿外出打工,也不愿从父辈手中接过锄头和镰刀,村里的会计郑凤林对此表示理解,却也很无奈。

      “如果大米能卖出好价钱,年轻人一定愿意回乡,村里就不会有那么多孤儿寡母”,郑凤林希望舒兰大米的产业发展,可以根治这个问题。遗憾的是,郑凤林再也等不到小儿子归来。2008年,一场车祸夺走了小儿子的生命,老无所依的他,只能再次扛起这个家。

      2016年初,郑凤林老伴突发脑出血,从此半身不遂,生活无法自理,仅每个月药费就需花费两千多元。为了照顾老伴儿,郑凤林每隔两个小时,就得放下手中的算盘,从村委会骑摩托回到家,搀扶老伴翻身、喝水、吃药、上厕所……半夜里也不例外。祸不单行,2016年玉米价格暴跌,郑凤林家的8亩苞谷亏得血本无归。在合作社帮助下,2017年他种上了水稻。这个长年被阴霾笼罩的家庭,2017年7月初迎来了好消息——孙女考上了长春理工大学翻译专业。老郑决定,砸锅卖铁也要让孙女完成学业。东拼西凑交完学费后,孙女每个月三四百的生活费,又让老郑犯愁,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8亩稻田中。

      农忙时分,老郑半夜两点半起床,先到地里为稻田放水、拔草,再为老伴儿做早饭,眼睛一睁忙到熄灯。“幸好我身体没太大毛病,否则家就散瘫了,每天拳打脚踢,我不能倒下。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,咱双河村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。”像老郑这样的贫困户,合作社还有36户,他们因病、因残、因学致贫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而幸运的是,他们通过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诚信评估认证,成为了善品公社的共建农户。

      2017年,中国扶贫基金会协调公益资金,支持合作社提升运营能力和品控管理水平,同时免除了所有贫困户的入社费用。2017年秋收后,他们不仅可以通过销售水稻获得直接收益,合作社还将拿出可分配盈余的5%,作为贫困救助金,帮扶贫困农户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